人民網北京10月13日電 (朱書緣)10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指出:“這一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基本結束了,但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的歷史進程永遠不會結束。”記者就此次活動主要成效和重大意義採訪了全國黨建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委黨校教授姚桓,姚桓認為,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全黨進行的第一次群眾路線集中教育活動,是面對“四大考驗”解決“四種危險”的自我凈化、自我提升,既有現實作用又有深遠意義,要剋服群眾工作的“拋物線現象”。
  姚桓談到, 在現實方面,正面教育和解決問題相結合,黨員幹部從世界觀和黨的宗旨高度加深了對群眾路線的理解,提高了貫徹群眾路線自覺性和緊迫感,有的黨組織強調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馬上就辦”,使三大作風註入了新的時代內容和新的具體形式;群眾反映強烈的、積重難返的“四風”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密切了黨群關係。還有的地方註重作風建設和群眾工作能力提高相結合,創造群眾工作新方法,較好地剋服了群眾工作的本領恐慌。在長遠方面,是在長期執政條件下防止一個大黨脫離群眾的有效措施,有助於使青年幹部繼承、發揚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使優良傳統不在代際更迭中遺失,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保持國家長治久安。
  在作風建設方面,姚桓分析,通過教育實踐,幹部在“為民、務實、清廉”三方面更加自覺,群眾利益、群眾關心的問題、群眾的實際困難成為很多基層組織工作的重點。解決了以往許多為民措施不“落地”,聯繫群眾差在“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辛辛苦苦工作而群眾還不滿意的問題。服務群眾從註重物質到人文關懷,從解決衣食住行等具體問題到註重維護群眾權益,服務群眾的內容擴展,質量提高了,群眾滿意度增強了。
  姚桓還認為,和以往作風建設、整頓相比,這次集中教育活動要求高,定位於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問題,從制度上保證聯繫群眾、防止脫離群眾。如建立健全群眾利益和意見的表達機制、群眾利益的協調機制、對群眾意見和訴求的及時回應機制、群眾對黨組織、黨員幹部的評價機制、乾群矛盾的化解機制、權力運行的 監督機制、教育動員群眾機制等等。從做法上是把一個個群眾工作的制度條文相銜接配套,無縫對接,並使之執行下去。這就形成了群眾工作新機制。黨的群眾工作初步形成一個有目標、辦法、保證措施和反饋渠道的系統。初步體現了群眾工作的長效化、科學化。這就有助於剋服群眾工作的“拋物線現象”:教育活動:發動——高潮——回落;群眾心理:希望——振奮——失望。所以,這次群眾教育活動也是黨建方面有創新意義的措施。
(編輯:SN1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duwnrox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